神經癥狀是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相對常見的后遺癥,約四分之一的新冠肺炎(COVID-19)幸存者存在持續認知障礙。通常,這種障礙更多出現在需要住院治療的重癥COVID-19患者。但近期的數據表明,即使僅有輕度癥狀的患者,也可能出現持久的認知功能障礙綜合征,如注意力、集中力、信息處理速度、記憶力和執行功能受損、焦慮、抑郁、睡眠紊亂和疲勞。鑒于SARS-CoV-2感染的規模,這種持續認知障礙綜合征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危機。
2022年1月10日,預印本平臺bioRxiv在線發布了題為“Mildrespiratory SARS-CoV-2 infection can cause multi-lineage cellular dysregulationand myelin loss in the brain”的研究成果。來自耶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輕度的COVID-19炎癥反應即可導致神經毒性細胞因子、趨化因子的升高,并導致少突膠質細胞(負責髓鞘形成)和海馬神經前體細胞的失調。

該研究發現,與對照組小鼠相比,感染SARS-CoV-2的小鼠模型在呼吸道感染后7天和7周,血清和腦脊液(CSF)中的細胞因子譜顯著升高。在感染后7天,升高的CSF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包括CXCL10、IL6、IFN-g、CCL7、CCL2、CCL11和BAFF等。其中,感染后7周CXCL10、CCL7和CCL11仍在升高。這些結果表明,SARS-CoV-2呼吸道感染導致CSF內細胞因子發生深刻變化。

研究者還對輕癥COVID-19小鼠模型與對照組小鼠中的小膠質細胞反應性進行了比較,發現在感染后7天和7周,皮質下白質的小膠質細胞反應性增加,而皮質灰質的小膠質細胞反應性沒有增加。研究分析了9例SARS-CoV-2陽性患者病例,發現與小鼠模型中的現象相似,COVID-19患者(包括輕癥COVID-19患者或無癥狀的SARS-CoV-2感染者)與未感染SARS-CoV-2的個體相比,皮質下白質CD68+小膠質細胞反應性明顯升高,皮質灰質的小膠質細胞反應性則無顯著改變。


此前已有文獻報道,反應性小膠質細胞可以抑制海馬新神經元的生成。基于此認識,研究者對輕度呼吸道感染SARS-CoV-2后的小鼠海馬進行檢測,發現在感染后7天,海馬白質中的小膠質細胞反應性顯著增強,并且這種反應至少會持續到感染后7周。不僅如此,感染后7天,細胞定量檢測顯示新神經元的生成明顯減少,并持續至感染后至少7周,這與此前有關活性小膠質細胞可以抑制海馬神經發生的報道是一致的。

此外,炎癥性細胞因子也可以直接抑制海馬神經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CSF中 CCL11在感染后7天升高。對COVID的患者的樣本分析發現,與那些長時間無認知障礙的新冠患者相比,有認知障礙的新冠患者血漿中CCL11水平顯著升高。
研究者還在檢測了輕度SARS-CoV-2呼吸道感染對少突膠質細胞系的影響,發現在感染后7天,少突膠質細胞前體細胞數量維持不變,但感染后7周數量明顯減少。其中,成熟少突膠質細胞表現出更大程度的缺失。大約三分之一的少突膠質細胞在感染后7天出現缺失,而成熟少突膠質細胞的這種缺失持續到感染后至少7周。與上述少突膠質細胞的缺失相一致,電子顯微鏡超微結構分析顯示髓鞘的缺失(注:髓鞘是軸突的絕緣外層結構,能減少橫向電容,增加動作電位電導的速度,為軸突提供代謝支持)。

本文的數據強調,即便是輕微的呼吸道SARS-CoV-2感染,也會導致大腦中嚴重的多細胞失調,這為新冠肺炎導致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增添了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