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表在《癌細胞》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為什么免疫療法只對某些腸癌患者有效,以及我們如何增加從這種治療中受益的患者數量。他們發現,一種名為CD74的蛋白質的表達水平可以預測對免疫治療的反應,而不依賴于亞型。

《Nature》解鎖未知分子開關:一種特定蛋白質區域導致乳腺癌
來自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深入探討了雌激素受體α(ERα)的內在無序性與其功能之間的關系,這對于理解乳腺癌的發病機制以及開發新的治療策略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不僅揭示了ERα在分子水平上的復雜調控機制,還為未來的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靶點和理論基礎。

Nature子刊:炎性體保護干細胞免于癌變
根據威爾康奈爾醫學研究人員的臨床前研究,一組被稱為炎性體的免疫蛋白可以通過去除血液干細胞表面的某些受體和阻斷癌癥基因活性來幫助防止血液干細胞變成惡性細胞。

Science先進技術揭示治療性單克隆抗體與CD20分子相互作用機制
近日,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生物中心生物技術與生物物理學系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具有重要意義的論文,這項工作由歐洲研究委員會、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以及德國研究基金會資助。該研究聚焦于治療性單克隆抗體(mAbs)與CD20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這項研究不僅為理解mAbs如何激活免疫系統以殺死B細胞提供了關鍵的分子層面見解,還可能對改進現有mAbs藥物的設計和開發產生深遠影響。

《Nature》單胺類神經遞質對大腦結構不為人知的作用機制
西奈山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之間的合作努力,揭示了單胺類神經遞質(如血清素、多巴胺和組胺)如何通過這些單胺類神經遞質與組蛋白(我們細胞的核心DNA包裝蛋白)的化學結合,幫助調節大腦生理和行為。

一種以前未知的機制:當細胞的DNA受損時,這種機制會引發細胞的炎癥免疫反應
來自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揭示了一種以前未知的機制,當細胞DNA受損時,這種機制會觸發細胞的炎癥免疫反應。這一發現加深了對一種新型細胞信號傳導的理解,可能會導致更有效的癌癥治療。

Nature子刊:耐藥細菌的一個“鋅”弱點
在最近發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鋅在世界上一些最危險的細菌如何抵抗抗生素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項特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試圖探索營養壓力如何闡明治療對一類重要抗生素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感染的新方法。

Broad研究所創建了一種新的方法來靶向和糾正與疾病相關的蛋白質
麻省理工學院博德研究所、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采用了一種新的方法,建立了一個非常多樣化的分子化合物集合,可以以新的方式挖掘那些針對疾病相關基因變異的分子化合物。由于創新的化學方法,該文庫包含了超過300萬種化合物,這些化合物被設計成將兩種蛋白質結合在一起,并使用一種作為屏障來穩定另一種并逆轉其與疾病相關的影響。

Science:一類全新的抗瘧疾抗體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員今天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一種新型抗體可以與瘧疾寄生蟲以前未靶向的部分結合,可能會導致新的預防方法。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的科學家們的帶領下,研究小組使用了一種新的方法來尋找抗體結合的孢子體表面的新部分或表位。他們分離出針對整個孢子蟲而不是瘧原蟲特定部分產生的人類單克隆抗體,然后在瘧疾小鼠模型中測試這些單克隆抗體,看它們是否能中和孢子蟲。一種名為MAD21-101的單抗被發現是最有效的,可以保護小鼠免受惡性瘧原蟲感染。